打印页面

首页 > 周刊产经教育 用大数据对接高考改革“最后一公里”

用大数据对接高考改革“最后一公里”

早在1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十严格”要求,被称为是自主招生历史上最严格的规定。而综合评价招生作为除了自主招生、裸分之外又一可以进入理想高校的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业内专家指出,综合评价将成为高校招生的大入口,未来将会进一步凸显价值,成为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但综合评级如何评,又该如何落地并保证公平?就此,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给出了答案,学校在他带领下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解决了考试评价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破解软挂钩境地

“以往的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基本处于‘软挂钩’的形式主义境地,录取的公平性、科学性难以保证。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系统,才能真正对接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王殿军表示。

同时,王殿军指出,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虽然明确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和对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但仍存在着素养目标难以表述、培养过程难以考量、达成情况难以评价等综合素质评价难题。

此外,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各方对如何处理好学业能力与非学术能力、全面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与注重结果的评价的关系上难以取得共识。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上,亟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据介绍,清华附中自主开发完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技术平台,通过对上传的学生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挖掘,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模型,通过不断反演推理找出行为背后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评价内容全覆盖、评价引导全过程、评价应用全方位,尤其是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动态量化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多方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独创评价模型

王殿军谈道,该系统的设计研发首先做了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高影响力”活动。通过梳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涉及思想品德、人文艺术修养、领导力、公益活动、体育锻炼、团队合作和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近100项教育教学活动,搞清楚学生能做什么,应该鼓励学生做什么,进而总结归类了对学生发展有持久深远影响的8个方面的活动: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学术志趣及偏好发展、艺术素养及特长培养、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感动感悟与交流沟通、读书分享与人文思索、社会调查与勤工助学、阶段小结与个人反思。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生成性评价模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建立了包含9个模块46个维度的行为记录内容,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的成长轨迹,从中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和倾向,为每一个学生个性、自主、健康和全面地发展创造条件。

“该模型打破了传统的采用构建多级指标体系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主张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发展,可以通过学生行为来体现,从而可以通过学生全面客观的行为记录、过程累计和发展变化来进行评价”,王殿军补充道。

大数据勾勒全息画像

在王殿军看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而不是以结果来评价学生,从而实现三个“统一”。将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相统一;注重学生发展的增量,将关注“结果优秀”与鼓励“进步明显”相统一;注重“诊断”而非“结论”,将给出结论与给出建议相统一。该系统注重“实时”,对学生进行“全息画像”。

通过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实时记录,深度挖掘纵向数据,可以实现勾勒学生发展轨迹、预测学生发展趋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的功能。同时,通过严格的填写、质疑、复议、仲裁制度和记录的终身保存以及严厉的惩罚机制,可保证系统记录的真实性。

此外,王殿军介绍,该系统也可适用不同地区和学校,在分数模板的使用上具有动态量化功能,可根据使用者实际情况,确定每个素质模块和记录维度的基本分数、等级分数、地域等级分数、教师评级分数等赋分标准。

“希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后高中时代的应用链,为学生的学业、升学与生涯规划提供帮助”,王殿军表示,以此为中国教育的实证研究积累最完备的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开展更深层次的教育应用,激发出更大的教育活力。北京商报记者 刘斯文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9/0315/290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