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垂直频道公司研究新闻中心上市公司频道 科创板星宿股大扫描(系列二):单家公司年平均研发投入超亿元 八成企业现“超募”

科创板星宿股大扫描(系列二):单家公司年平均研发投入超亿元 八成企业现“超募”

筹划八个月,备受瞩目的科创板从含苞待放迎来“花开之时”。7月22日,首批25家“元老级”科创板企业将登陆科创板,届时,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增量改革下的产物正式开市。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首批入围科创板的上市企业中,北上广发达地区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另外,科创板企业的科创属性是否较强,也被市场强烈关注,Wind数据显示,25家“星宿股”的研发投入整体较高,近三年,每家公司平均研发费用达到1.05亿元。另外,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八成科创板企业出现“超募”现象。

20190721180257

逾六成公司3年研发投入超亿元

自科创板筹备推出之时,监管就强调了上市企业需具备“科创属性”,突出科技含量。作为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较强,经统计计算,逾六成企业3年投入研发费用之和在亿元以上。

科创板的包容性体现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上市标准,而在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中,有一条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科创板对上市企业科创属性的重视程度。

虽说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未选择上述标准,不过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整体的研发能力较强。据Wind数据计算,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2016年-2018年合计投入的研发费用总和为78.72亿元,每家公司平均年研发费用约1.05亿元。

具体来看,单从研发费用投入的数额来看,有17家企业2016年-2018年的研发费用合计金额在亿元以上,占首批上市科创板企业的比例为68%。其中研发费用投入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通号,该公司2016年-2018年合计投入的研发费用之和约35.54亿元,澜起科技、中微公司分别以6.63亿元、4.66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列首批上市企业的第二、第三名。

另一个维度,从研发投入金额的增长幅度上看,23家公司在2018年研发费用较2017年出现同比增长的情形,其中15家企业2018年的研发费用较2017年的增长幅度超过30%以上,睿创微纳的增幅最大。数据显示,睿创微纳2018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约为0.65亿元,2017年睿创微纳的这一指标数额约0.27亿元,依照该数据计算,睿创微纳2018年的投入的研发费用较2017年同比增长143.2%。此外,中微公司2018年的研发费用较2017年同比增长幅度在100%以上。

从研发费用占比上看,虹软科技的研发实力最强。据Wind数据显示,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10家企业2016年-2018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10%以上,虹软科技2016年-2018年的研发费用占3年营收之和的比重约32.63%。紧随其后的是澜起科技、中微公司,这两家公司2016年-2018年的研发费用占3年营收之和的比重分别为17.32%、14.82%。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认为,作为衡量企业科研投入以及科创含金量的指标,研发占比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参加央视财经评论时表示,科创板上市首批企业是一定创新能力、专长的企业,在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方面是符合上市要求的,这25家首批上市企业是符合标准的。

方星海进而表示,对科创板要有耐心,可能会成长下一批华为或谷歌企业。要用长期的眼光看待科创板,近期主要是把制度建设好,确保首批、下一批企业符合上市要求,信息披露符合高标准,不能上市不久就出现财务造假的情况。只有制度建设好就会有声誉,真正好的企业会主动上市,“要有耐心,科创板一定会成功的”。

合计募资超370亿元

从募集资金上看,经Wind统计,7月22日上市的25只科创板星宿股合计募资约370.18亿元,其中中国通号拟募资105.3亿元,成为科创板星宿股“募资王”。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25股中,有21股出现“超募”现象,占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的超八成。

具体来看,25家首批上市企业中,募资额排在中国通号之后的为澜起科技,募集资金达28.02亿元,也是仅有的一家募资额在20亿元-30亿元之间的企业;此外,募资额在10亿元-2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南微医学、嘉元科技、中微公司、虹软科技、乐鑫科技、天准科技、睿创微纳、容百科技、光峰科技、杭可科技、方邦股份等11家企业,募资额分别约为17.49亿元、16.33亿元、15.52亿元、13.28亿元、12.52亿元、12.34亿元、12亿元、11.98亿元、11.9亿元、11.25亿元、10.78亿元。

剩余的福光股份、天宜上佳、华兴源创、新光光电、心脉医疗、航天宏图、瀚川智能、西部超导、铂力特、交控科技、沃尔德、安集科技等12家企业募资额均在10亿元以下,分别约为9.79亿元、9.75亿元、9.73亿元、9.52亿元、8.32亿元、7.16亿元、6.96亿元、6.63亿元、6.6亿元、6.47亿元、5.34亿元、5.2亿元。

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上述25只科创板星宿股合计募资约370.18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化定价下,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的“超募”现象频现。其中21股均出现了“超募”,占整个科创板星宿股的超八成。

从“超募”数额上看,有南微医学、睿创微纳、嘉元科技、杭可科技、中微公司以及澜起科技等7股的“超募”资金逾5亿元,其中南微医学成“超募王”,公司原本预计募资8.94亿元,如今募资17.49亿元,“超募”金额达8.55亿元。

除去“超募”的21股,剩余的华兴源创、铂力特、西部超导、容百科技4股则出现募资“缩水”的情形。其中容百科技“缩水”数额最高,达4.02亿元。经统计,25只科创板星宿股原本拟合计募资约310.89亿元,370.18亿元较310.89亿元合计“超募”59.29亿元。

7月19日晚间,方星海在参加央视财经评论时表示,企业能不能把钱用好是需要关注的,最终还是要看企业是不是能把投资者的钱用好,从而产生收益来回报投资者。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化定价下,“超募”属于正常,这跟科创板的关注度、政策支持力度、社会各界包括投资者关注的力度以及资金量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超募”资金运用合理,那么会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发展机遇。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亦表示,市场化定价是科创板市场化探索的必然,发行环节由市场化定价。对于科创板而言,市场化定价下,不再以拟募投项目所需资金作为标准定价,”超募“与不足都将是正常的事。

北上广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商报记者对25家“星宿股”注册地进行统计发现,首批上市企业中,北上广三地合计入围企业达到13家,在25只“星宿股”中占据半壁江山。

上交所官网数据显示,首批25家上市的科创板企业分属于全国9个省市。其中,注册地在北京和上海的科创板企业数量最多,两地科创板上市企业并列第一,均为5家。具体来看,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通号、国内领先的高铁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供应商天宜上佳两家企业注册地均为北京。

另外,航天宏图、交控科技、沃尔德三家企业的注册亦为北京。据了解,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商,致力于卫星应用软件国产化和卫星应用产业化。交控科技是一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发、关键设备的研制、系统集成以及信号系统总承包的企业。沃尔德则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超硬刀具供应商。

全球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注册地在上海,而心脉医疗、安集科技、中微公司、乐鑫科技四家科创板企业的注册地也为上海。

相较于北京、上海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注册地为江苏省的企业数量次之,为4家。其中,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注册地即在江苏,另外,天准科技、瀚川智能以及南微医学三家企业注册地同样为江苏。注册地为广东省的数量紧随其后,有3家,包括嘉元科技、方邦电子等企业。

与广东省企业数量相同,注册地为浙江省的企业也为3家,其中,全球领先的计算摄影解决方案提供商虹软科技以及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专业化研发与经营的跨国型集团公司容百科技等公司注册地为浙江省。此外,注册地为陕西省的企业为2家,注册地为山东省、福建省、黑龙江省的企业均分别为1家,分别为睿创微纳、福光股份以及新光光电。

不难看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北上广企业占据大部分。经计算,25只“星宿股”中注册地为北上广的企业共计13家,占据全部“星宿股”的大壁江山。

“北京、上海、广东及江苏等地的科创板储备企业较多,因而入围首批科创板企业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这与政策的引导和其自身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及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地域分布,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如是表示。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全部共计149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中,北京、江苏省、广东省、上海、浙江省5地的申报企业均超过10家。其中,北京地区申报企业最多,达到30家;江苏省、广东省次之,均分别为25家;注册地为上海的企业数量紧随其后有21家;浙江省申报企业为14家;之后是山东省,在该省注册的科创板申报企业数量为6家。

北京商报记者 刘凤茹 马换换 高萍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9/0721/3127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