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特刊 金融70年:从大一统到百花齐放

金融70年:从大一统到百花齐放

事非经过不知难。

70年的中国金融,大抵以1978年为界,有着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

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央行与财政部合署办公,前者扮演着出纳的角色。大财政、小金融,金融既单一,又边缘,甚至无足轻重。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放虎出笼”,被赋予新的逻辑和地位。自此,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和渐进为路径,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腹心”。

首先,金融机制从无到有。央行率先与财政部分灶,商业银行随后与央行分灶。央行专注于宏观,商业银行专注于市场,政策性银行则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各司其职。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先后成立,“一行三会”模式运行15年后,分业监管让位于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的格局。

其次,金融市场百花齐放。保险市场回归,国库券发行,资本市场诞生,国有大行改制,人民币“入篮”,资管市场爆发,证券化资产扩张,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金融市场枝繁叶茂,与所有人产生交集。

此外,过去70年还有一条伏线,就是金融创新。可以说,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在某些领域,甚至反客为主,形成倒逼。从IT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金融形态不断因应新的技术进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融体系不断扩大和丰富的背后,是我们一直在做三件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全面可兑换。尽管日拱一卒,这三大改革尚未功成,留下的都是硬骨头和深水区,既考验决策层的风险考量,也考验市场的预期博弈。但改革只要是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坚定前行,秩序就会自我生长,制度就会自我进化,我们就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改与所有重大改革交织,既为其他改革保驾护航,同时也制约着其他改革的进程。金融的精益和精细,反映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金融的本质,第一是收益和风险匹配;第二是流动性和对价匹配;第三是杠杆和周期匹配,金融在顺周期过程中可以助推经济发展,但在逆周期过程中如果杠杆高企,也会让实体经济出现灾难性局面。特别是随着当前国际贸易投资环境的日益不确定性,确保金融市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尤为关键。

过去40年,中国经济每年的平均增速达到9.5%,用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话来讲,“在人类历史上不曾看到过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并且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是唯一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

这或许就是对中国金融70年最不动声色的诠释。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9/0731/314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