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周刊文化典藏艺术周刊 张建平:铁笔耕凿 美成在久

张建平:铁笔耕凿 美成在久

本期特邀顾问 张志国

张建平

1964年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同年进入荣宝斋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担任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篆刻》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书法篆刻编辑部主任、2002年起担任荣宝斋出版社总编辑至今。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民铁道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挥毫落纸如云烟3.5×3.5(cm)

大隐者2.7×2.3(cm)

C2019-12-06中国当代艺术2版01s001

编者按:推崇经典,致敬大师。中国书画名人堂关注近现代艺术大师及当代杰出艺术家传承创作体系,试图以专业、客观的报道对艺术家们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诠释,分享他们精彩纷呈的创作故事,再现他们真实生动的艺术历程。

与张建平相识的时间不长,但从几次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他低调、谦和,尽管从事篆刻艺术已有30余年,但他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至今还没有出版自己的作品集,这与当下热闹的艺术氛围相比,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作品是性情的体现。张建平身上有着北方人厚重直率的特质,他视野开阔,头脑清楚,对于篆刻有着深入的见解。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张建平便一直任职于琉璃厂的荣宝斋,从事书法篆刻的出版、研究及创作,期间,他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刀法,探讨艺理,提升学识与胸襟。

篆刻与书法、绘画是雅士墨客述情抒怀的载体,千百年间,名家辈出,成为中国绘画最为鲜明的文化标识。

作为一位有着传统情怀的艺术家,张建平学艺伊始便注重南北融合,兼收并蓄,他善于从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齐白石以及汉印等不同名家、不同派别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体味古人心境及精神,这种长时间的修养不断渗透到他作品中,无论是在文字的布局、刀法运用,还是作品意境营造上,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大家气象。

对于经典的关注,使得张建平的篆刻延续了传统的创作表现方式。无论印石大小,他总是能够根据字、词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布局设计,每一方作品的完成,他常常需要设计出多个构图,以整体效果最佳的作为最终定稿。

篆刻作品好坏与刀法运用有着密切关系。张建平用刀如铁笔耕凿,注重书写性,有很强的写意感。他没有将刀工单纯看做是一种技巧,而是要为材质、内容、意境服务,不能为刻而刻,一味炫技。基于这样的见解,他的作品避免了僵化、苍白,刀法在他的笔下具有了生命力,厚重又不失灵动。

意境是任何艺术离不开的主题。在张建平的创作中,不同的作品再现了他始终如一的艺术及生活追求。从《百战归来再读书》《挥毫落纸如云烟》《大隐者》《清庐》等作品中,能够看到他真实的内心情感,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有诗词、有斋号、有感悟,每一方印章都有各自独有的面貌,或通过大面积的空间对比,或借助线的纵横穿插,或饱满空旷,或偏安一隅,这种由内而发的创造,无不经过缜密构思,以线条粗壮、边线斑驳的技法再现了中庸正大之美,没有丝毫的做作之感,可以说,全部由心而发,由字而生,作品厚重拙朴,天真自然,方正之中又有无穷的变化。

艺术因人而贵。张建平有着多元的艺术修养,以篆、书相互生发的文字金石艺术,诠释对传统文化的见解。他既贴近传统,又大胆创造,通过不断否定自我,提升自我,丰富篆刻技巧及学识。他以文人的心态,不断强化作品的艺术符号性和人文内涵,是当代印坛实力派的篆刻艺术家。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百战归来再读书2.8×2.8(cm)

日慎一定4.2×3.1(cm)

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4.6×4.6(cm)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19/1205/3279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