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其他保留典藏艺术频道 晁谷:艺术要“接地气”

晁谷:艺术要“接地气”

当今画坛中,晁谷是一位多面手。如学者邵大箴所评:“晁谷精于人物形象塑造,又在描绘动物方面技高一筹,更在花鸟画方面多有创意。”身为“60后”一代,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正贯穿晁谷的艺术生涯,是这位近年以花鸟画著称的艺术家,当初以人物画筑基寻求自我发展与艺术经验的过程。对于艺术创作,晁谷始终怀揣着虔敬之心——“大师以前有,以后也会有,我甘当后人过河的垫脚石。”

晁谷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谈及何时开始绘画,艺术为生活带来了什么,晁谷的答案简单而坦诚:“六岁半就开始画画,只会做这件事,没有经历过不画画的生活,所以也不清楚没有艺术的生活是什么状态。”“为画而生”可以说是晁谷的真实写照。

青少年时期考入少年宫学习艺术,承包了学校的宣传板报工作,时常半夜爬起来画画,即便如此,晁谷的心态只是单纯的喜欢,凭着天赋与喜爱,他顺利进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成就了“学院派”的教育背景。

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艺术生态的变化,让晁谷记忆深刻的是一场展览。1978年,“19世纪法国农村风景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国首次来华举办的艺术展览,法国48个博物馆借来的88幅精品,让国内观者大开眼界。据晁谷回忆:“在改革开放之前,美术馆也有展览,但多半是政治题材下的命题创作。这场法国农村画展,是国内许多艺术从业者首次看到西方绘画。当时给我也带来极大的震撼。”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开始有了艺术的需求,在美校就读的晁谷也感受到了新的氛围——人们的求学欲望浓厚,很多人为进美校连续报考五六届,艺术院校中各个专业随着生产需要也发展起来。当时在染织系就读的晁谷,每个月为棉印公司绘制纺织品的样式。据了解,他在校时的设计还曾被电视剧《渴望》剧组选用。

由装饰艺术步入人物题材的创作,源于艺术家一次偶然的、与宗教壁画邂逅的际遇。1987年晁谷来到京西翠微山麓的法海寺,被寺内明代大型彩色工笔壁画《帝释凡天礼佛护法图》震撼。他在文章中写到:“他们环佩叮当,睿智祥和,仿佛袅袅仙乐不绝于耳,南无阿弥陀佛的咏诵声在耳畔回响。我的心灵在震颤,我所要寻找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由此,晁谷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在寺庙中临摹壁画的经历。视觉艺术是由古时的岩画、壁画等逐步走向平面。在晁谷看来,六年时间的临摹学习是对艺术本源的追溯,加深了对传统人物画的认知和理解。1993年,晁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向观者展示了临摹法海寺壁画的成果。

基于1993年之前对传统的集中学习,对于“创新”,晁谷的态度是谨慎的:“我不喜欢虚张声势,用一种所谓新技法掩盖自己的表现水平。”对于“传统”,晁谷则尤为虔敬:“我不大想脱离传统,因为我觉得还不是时候。50多岁不算是老画家,还没有突变和巨变的资格和资本,我希望把巨变放到60岁以后。现在希望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尊重传统,手头表现能力比较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方楚雄评价道:“出于对传统的崇尚,晁谷能够用六年的时间在法海寺里学习、临摹,这种精神是常人所很难达到的。他在传统文化里吸收了很多优秀的东西,还包括他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作品中造型准确,笔墨灵动,用笔潇洒。我觉得他的艺术能够受这么多大众的喜欢,一是传承传统,二是广涉民间。”

2011年,中国邮政集团发行了晁谷设计的中国首套《关公》邮票,其艺术创作通过方寸之间的邮票票面步入了大众的视野,也被誉为最有艺术性的人物画邮票。见证并亲历了艺术市场的多年发展,面对过热与形势急转直下的局面,晁谷洞悉了艺术家身份问题:“艺术家群体是小众的。在任何时候,艺术家都要安分守己,放低心态,没有哪个大家是在喧嚣的、亢奋的状态下成长的,都是要接地气的,在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于当下比比皆是的“艺术大师”之称,晁谷的态度更显示了一份犀利与担当:“我们这代人教育缺失了很大一块,由于先天营养不足,难成大师。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弥补这截链条,成为后人过河的石头。大师,过去有,将来也会有,我们可以成为后人过河的石头和桥梁。这块石头将来也会有位置。好好积累传统,好好传达给后人。”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0/0116/332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