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数据杂志 两会声音·今年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

两会声音·今年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

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委员会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提交会议审议。

其中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通过刑法修正案 (十一),修改行政处罚法、人民武装警察法等。

此前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在研究起草中,5月中旬草案稿已经形成。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研究起草工作,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安排,从2018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工会就会同中央网信办,开始相关工作。

2017年我国曾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主要目的是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保护自然人个人信息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规范个人信息跨境传输。

事实上,作为大数据的重要资源,个人信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频繁遭遇数据泄露和网络安全事件。

不法分子通过数据盗取、信息盗用、网络钓鱼、电信诈骗等一系列非法手段,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及隐私,谋取商业利益。

依据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85.2%的调查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是否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网络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57.4%。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

报告还提到,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随后,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测评发现,10类App均存在涉嫌过度收集或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10类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即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

其中,出行导航、金融理财、拍摄美化、通讯社交和影音播放等5类App中,每一款都涉嫌存在过度收集或使用用户信息的情况。

文/贺陈慧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0/0525/354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