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垂直频道要闻中心政经频道 【前瞻“十四五”·新经济计划】高质量养老,北京“划定”四种模式

【前瞻“十四五”·新经济计划】高质量养老,北京“划定”四种模式

站在“老龄社会”的入口处,“老有所养”已是全民期待。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6%,距离“老龄社会”临界点仅差1.4个百分点。伴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巨大养老需求,北京“十四五”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幸福晚年养老计划”(以下简称“养老计划”),将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新城普惠养老、京郊小镇养老和环京田园养老“四种模式”,实现从补贴、医保、优待支持到服务标准规范的“四个打通”。

盘活养老驿站

“养老计划”提出,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将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周边。

“相较于高端养老模式,我们仍需关注的是中低收入人群如何‘有尊严地养老’。”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孙晓明说。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35年将突破2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至2050年这一占比将达26.07%,即每4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当前,我国人口密度大,但受财力限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居家养老仍在养老模式中占比超九成,但随着高龄、失能老人数量走高,在居家养老体系下,子女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迎来挑战。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构建“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中心城区基本实现照料中心全覆盖。

根据此次“养老计划”,还将发力打造新城普惠养老模式。在郊区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医养结合水平较高的普惠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

“做普惠性的医养结合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秘书长臧美华说,当务之急还是要盘活养老驿站。目前,民政局已经委托市老年产业协会搭建平台,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将16个区1000余个驿站全部纳入平台服务体系,通过赋予平台服务功能和团队,为驿站匹配养老服务相关产品,按照低于市场的价格送到老人身边。

“目前平台内已有几十家企业入驻,下一步将在全市16个区全面推广开。”臧美华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企业服务产品后端也需要一个更加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让不同产业之间能够自主造血、互相支撑,但需要过程。

到环京去

由于中心城区覆盖率较高,在不断激增的市场需求催化下,北京的养老版图正徐徐向京郊及环京地带继续“拓荒”。“养老计划”提出京郊小镇养老模式:选取一批风景秀美、环境宜人的小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养护、森林康养等养老服务。2015年7月,北京怀柔区田仙峪乡村休闲养老社区正式启用,这也是京郊试点的首个乡村休闲养老社区。

“鉴于在城郊新建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的工作还在试点,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尚不健全,建议相关部门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闲置房地产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先行先试。”臧美华表示,具体可参考恭和家园做法,逐一落实项目建设主体、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项目建设标准和销售管理办法等,逐步明确实施路径,为试点工作积累经验。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1月24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时表示。

“对于机构养老来说,环京地区拥有相对较低的地租水平,通过京津冀协同,解决北京市老人的养老问题。但走出北京后,我们便需要解决老人基本医疗服务等问题。比如,如果可以打通三地医保,在床位费比较低的情况下,京籍老人可以正常享受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服务,环京养老对老人而言才能产生更大吸引力。”北京养老行业从业者李昂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环京养老,此次“养老计划”从基本医保到养老服务标准均提出要求。例如,打通补贴扶持政策。对在环京周边利用自有或合作方的土地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北京企业和社会组织,符合相应标准的按照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接收京籍健康、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环京周边养老机构,提高运营补贴。

养老计划提出的“四个打通”还包括打通医疗医保政策和打通老年优待政策。具体而言,要做好北京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探索推进京津冀区域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推动北京社会保障、老年福利异地有效接续。支持入住环京周边养老机构的京籍老年人免费乘坐地面公交车;实现京津冀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实时发布、同步共享、远程获取。推进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信用评价等养老服务执行标准的互通互认。

截至目前,部分京津冀养老协同试点已落地。2016年,相关部门通过运营补贴支持、打通医保报销壁垒等方式,在河北廊坊燕达养老院等三家机构开展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试点,并逐步拓展到京津冀地区全域。目前,燕达养老院已收住京籍老年人3000人左右。

打通支付端缺口

“由于国内居民仍存在大量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由家庭全部承担养老服务支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支出还存在一定困难和压力。”李昂表示,“为解决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我们还需要解决支付端的瓶颈。目前,政府已经在石景山推出长期护理险试点,希望在试点工作形成模式后,尽快在全市范围推广,让更多的重度失能老年人得到长期护理保障。”

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北京市等14地新增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同年11月,北京市医保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了《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试点方案》,提出率先在石景山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

目前,石景山区已在3个街道先行开展了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此次试点方案中,将该区内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纳入参保范围(不含学生、儿童),实行城乡一体化保障。同时,还启动了参保缴费、失能评估等全流程的试点工作。试点阶段,石景山区会先将重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并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承受能力,逐步将失智人员、中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按照试点方案,全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扩大试点阶段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80元。职工缴费由单位和个人按照5比5的比例分担,其中符合基本医保个人缴费财政全额补助条件的人员,其长期护理保险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补助。

李昂也表示,“除了做好失能、失智老人长期护理外,养老体系中,医疗健康、干预预防的范围仍需继续扩大,通过将居民健康防线前移,对前期慢性基础病给予更多投入和干预,更好联动后序养老流程,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保障其更加健康的生活状态,也减少其后期医疗和养老支出。在日前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统筹社区各类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餐、就医、照护等服务,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1/0128/3850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