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商报观察西街观察 49中痛失的48小时

49中痛失的48小时

5月11日晚,成都成华警方通报“49中学生坠亡”事件。经现场勘验、走访调查、调阅监控、电子数据勘验,提取书证、尸体检验,认定林某某系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已依法将调查结论告知林某某家属,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

在此之前,该事件经历了漫长的48小时。“母亲节当天,儿子在校坠亡。”一个承受丧子之痛却仍未找到真相的母亲,无奈通过网络发声,痛失爱子但所知寥寥。

按照学生家长的说法,此事疑点颇多。比如,为何学生坠亡两小时后学校才通知家长?为何学校刚开始拒绝提供监控视频,之后家长去看时相关视频缺失?为何该校有学生称,校方禁止他们发声?学生究竟是不是因个人问题轻生,应由公安机关认定并发布消息,为何变成了教育部门发布?

面对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面对当事人极大的信息饥渴,掌握信息的一方不说话,或说得太少,和老百姓这种信息需求产生了供求上的矛盾。央视新闻评论称:高中生坠亡通报需以更多事实回应,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才可能消弭质疑。

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因为关乎未成年人生命安危、心理健康,关乎校园安全,关乎家庭命运,迅速引爆网络。与此同时,这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又因为疑点重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而变得谣言满天飞。

仔细反思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之所以在网络造成舆情轰动,在于能获知的信息太少,孩子妈妈的“一面之词”太多。官方通报充满疑点甚至漏洞,权威有效的信息被网络上的“无中生有”取代。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一再错失黄金的时机。因为一再的延误和敷衍,把自己推向了家长和舆论大众的反面。面对学生家长痛失爱子,缺乏应有的同理心,怠慢处理,激发矛盾,引发怀疑。

网络推波助澜,掌握信息的一方沦为被动,加深了彼此的不信任感,一方情绪失控,一方公信力受损,将原本可能事发两小时就该解决的问题拖延到了漫长的两天,让原本简单的问题越发复杂化。

若能及时公开相关物证,有效回应家长关切,在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之下,与家长信息对称,才能对家长负责,对社会有交代。如果面对质疑,学校不发声,相关部门拒绝对疑问做出解释,只会让舆情进一步发酵。

披露信息“慢”,反馈情况“粗”,致使49中痛失了宝贵的48小时。分分秒秒是家长的煎熬,也是全社会的失落。“49中学生坠亡”最该反思的未必是警方调查能力,而是当地对舆情对疑问的回应能力。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1/0512/3959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