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垂直频道产经中心养老频道 服贸观止|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2022智慧康养大会拆解你的养老焦虑

服贸观止|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2022智慧康养大会拆解你的养老焦虑

作为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磅论坛之一,9月2日,由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老龄协会和北京商报社共同主办的2022智慧康养高峰论坛在北京首钢园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康养新模式 老龄大健康”为主题,邀请来自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康养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多位涉足智慧康养领域的企业代表出席,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权威发布等多种形式论道康养。

北京商报

中度老龄化社会新挑战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已成为发展共识。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2021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41.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2%。北京已经进入到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北京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既是我们的基本市情,也是对我们的严峻挑战”。

今年4月,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不断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补齐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短板,大力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全面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支撑体系。

王小娥表示,发展壮大康养产业,既能解决老年人健康养老问题,又能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北京市老龄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孙立国在介绍《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时表示,北京市已正式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标志着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据悉,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间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4%-20%之间,则该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打通“医康养”助老护老

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新时期,推动医疗照护和智慧康养结合,成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表示,现有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方向可以总结为“强体、延伸、融合”六个字。“新时代有两个重要的变革方向,第一个是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贯通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可及性;第二个是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结合,更多考虑老年人的优惠倾斜甚至是优先政策,资源的配置上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独特需求。”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医防融合、康养融合、医养融合等,实现防与治的‘共生’,能够有效联动起来形成合力,在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梁万年说道。

在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陈剑看来,居家养老还应与社区进行融合。他表示,中国的家庭户数规模急剧下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养老方式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短期内,居家养老与社区融合将会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式。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副首席代表张皓则认为,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是满足养老服务的必要解决方案,要优先发展社区一级老年人预防和健康服务,同时整合信息技术和智能解决方案。

老有所养更需“有温度”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幸福感,更需要从细微处入手。论坛现场,来自泰康健投、京东健康、百度智慧医疗、安馨康养等多家涉足智慧康养领域的代表企业带来了生动精彩的案例分享,从教会老年人用手机到通过线上化教学全面支持“积极老龄观”,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才能让助老更有温度。

北京商报社长兼总编辑李波涛指出,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康养产业已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健康时代已经全面来临。而老年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关注老龄人群的身心健康之外,还应包括其物质财富、精神文化、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因此需要用“大健康”概念去关心关爱老年人。

在李波涛看来,老年群体已出现同代人分化与代际变化,产生的相关康养需求和消费路径需要产业关注。一方面,十年一代,“50后”已经70多岁,“60后”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的主力,已经退休,他们的子女“80后、90后”已成为社会劳动力人群、高收入人群,老人变富了,富人变老了。另一方面,同一代人分化,城乡差别、教育差别、体制内外差别、子女经济资产差别、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偏好差别,也使得圈层分化越来越明显。

在此背景下,“银发经济”的商业盈利模式什么样,谁是最早为此买单的老年群体,庞大的老龄需求在哪个时间节点和地点,会转化为商业风口的交会点?

这些问题的解答和应对,或许是中国式“老有所养”在需求升级、消费升级宏观基本面下的微观落地,也是政府引导、各类康养产业政策频发,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和谐社会养成的具体成果表现。

“大健康加持下的康养产业,未来将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朝阳产业。”李波涛谈道。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2/0902/4505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