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刊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年营收达2940亿元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年营收达2940亿元
9月11日,2025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国际大会亮相服贸会,并发布《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等重磅内容,用详实数据勾勒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能。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发布《报告》以2024年数据为核心,从机构数量、营收规模、就业带动、服务能力、转化效能等多维度,全面呈现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从行业基础规模来看,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实现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数量约为10.2万家,同比增长14.6%。其中,专利代理机构6034家、商标代理机构40702家,提供知识产权法律、运营、信息、咨询服务的机构分别约2.6万、0.3万、0.8万、2.5万家,形成了多元的服务体系。同时,营收规模同步攀升,2024年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总营业收入约为2940亿元,仅专利代理机构总营收就达约487.9亿元,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在社会价值层面,行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日益突出。截至2024年底,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约为110.4万人,同比增长12.2%,其中,执业专利代理师40115人,同比增长16.6%,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就业结构看,39.2%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招收了新入职人员,13.7%的机构录用应届毕业生,新入职人员主要集中在26—30岁,年轻群体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服务能力的深化与覆盖范围的扩大,是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发展的另一大亮点。《报告》显示,42.6%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我国市场主体“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服务,35%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56.3%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了企业市场竞争策略制定与商标品牌布局。
转化效能的提升与数智化升级的加速,更是让行业从“基础服务”向“价值创造”深度转型。《报告》显示,87.6%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开展转让、许可服务,42.5%开展商标品牌培育服务,服务需求正从传统代理业务向成果转化、价值实现端转移,成为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数字化工具在服务效率提升、质量管控等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北京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沿阵地,正凭借独特优势成为行业标杆。2024年北京市全市的专利授权量19.9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96万件。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66.3万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1件,稳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规模与能力实现双提升,成为全国服务高地。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了9000余家。其中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许可的专利代理机构有1206家,占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的1/5。职业专利代理师的人数达到1.4万人,在全国占比高达36%。在服务能力上,经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并获得授权的专利,专利量达到了102.16万件。经商标代理机构代理并获注册的商标量达到了94.61万件,在全国占重要市场。
北京还积极搭建优质服务载体并深化国际合作。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指导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在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打造了北京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的服务大厅,汇聚了国内外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全链条、一站式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目前,已经有130家国内外的优质服务机构入驻与12个境外知识产权行业组织合作设立了国别科技服务工作站。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实习记者 宋雨盈
责任编辑:王巍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0912/5695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