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垂直频道财经新闻中心保险频道 险企接连发行境外可转债,跨境融资成“补血”新思路

险企接连发行境外可转债,跨境融资成“补血”新思路

上市险企赴境外发债融资步履不停。9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中国太保发行可转债吸引了市场的关注。中国太保发行港元H股可转债,在零息前提下,最终实现溢价发行,融资规模155.56亿港元。此前,中国平安同样发行了H股可转债。在利率维持低位、全球资本寻求优质资产的背景下,这种“无息借钱还溢价”的融资模式,正在成为险企在资本市场募资的新渠道。

图片来源:壹图网

资本补充新选择

可转债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上市公司发行的一种含权债券。在债券状态下,发行人通常需要像债券一样每年支付利息。转债投资者除了拥有债权之外,还拥有转股权:即将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而零息可转债,顾名思义,便是指既没有定期利息,又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债券。

年内,保险业已有两起发行H股零息可转债的案例。近日,中国太保宣布发行港元H股可转债,在零票息前提下,最终实现溢价发行,融资规模155.56亿港元,转股溢价率25%。

中国太保表示,此次发行打破多项纪录,包括境内外同时上市国有金融企业首单境外可转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港元零票息可转债、近20年来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2025年至今亚太区金融机构板块最大的海外再融资项目。

中国太保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6月,中国平安也公告宣布发行H股可转债,同样为零息债券,发行的债券本金总额为117.65亿港元。

上市险企频频在境外发行可转债的意图为何?中国太保提到,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保险主业及公司三大战略发展。中国平安同样提到,补充集团的资本需求;支持集团医疗、养老新战略发展等业务需求。

兴银证券研报分析,当前国内利率处于低位,债券发行有助于优化资本与债务结构,以低成本方式有效提升资本实力,支持主业发展。同时,深化公司国际化战略,以香港为支点,逐步融入国际市场,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公司偿付能力,可转债在转换前不会摊薄现有股东权益,转股后将小幅提升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探路境外募资

在保险市场“内卷”加剧、利率中枢下行、行业转型步入深水区的当下,险企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通过补充资本以增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的需求持续提升。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发现,近两年,保险公司持续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资本实力,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永续债,以及通过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等方式补充资本。而一些上市险企也将目光投向了境外资本市场进行债券融资。

除了前述中国平安发行H股可转债,去年7月,中国平安还完成发行了35亿美元0.875%利率2029年到期的可转换为中国平安H股股份的债券。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能够发行境外可转债,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信誉评级,以及投资者对其股价的信心。这些险企通常具备稳健的财务表现和明确的发展战略,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增长的信心,从而愿意接受较低的当前收益率以换取未来的增值潜力。此外,港股普遍比A股便宜,选择港股发行转债,转股价格更容易达到。

实际上,通过低成本的融资来补充资本金,是当前险企的迫切需求。未来,是否会有更多险企将融资目光转向境外资本市场?余丰慧认为,未来确实会有更多险企选择境外融资,这是因为境外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和灵活的融资工具。尤其对于那些寻求国际扩张或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企业来说,境外融资可以提供更大的资金池和更低的成本。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企业也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分散风险并提升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0916/5701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