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垂直频道财经新闻中心保险频道 监管严格落实“问责到人”,保险“禁业”逐步罚向内勤岗

监管严格落实“问责到人”,保险“禁业”逐步罚向内勤岗

罚款、禁业、吊销营业许可证等顶格处罚越来越常见。在以往,顶格处罚常见于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的保险公司外勤人员以及险企高管等核心人物。9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禁业”开始罚向越来越多内勤和基层管理岗位。在业内专家看来,监管对相关责任人被穿透式追责,是回应公众关切、重建市场信心的必要举措。从保险业的视角,这种“穿透式追责”覆盖全员,也有助于从源头遏制违规行为。

图片来源:壹图网

越来越多内勤遭禁业

9月16日,河北金融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显示,王某为时任燕赵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对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负有责任,最终被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过去监管多以机构为处罚对象,终身禁业等顶格处罚也更多见于能够直接接触客户资金的保险外勤人员和身处“高位”的险企高管岗。不过,今年以来,随着金融监管趋严,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内勤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开始受到监管顶格处罚。

近期人保财险大同市分公司理赔中心人伤分部员工王某,因对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负有责任,同样被终身禁业。8月末,时任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团险理赔综合事务岗马某某,因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15年。

可以看到,除了高管,年内也出现了普通一线内勤人员因违规行为遭到禁业处罚的案例。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过去监管多以机构为处罚对象,如今则强调“问责到人”,不论职位高低,只要参与违法违规,就可能被终身逐出行业。对内勤、基层员工开出禁业罚单,表明监管更强调行为本身是否触碰红线,哪怕是普通岗位,只要参与造假、骗保、套费,也可能被重罚。

“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直接接触业务,若监管只罚高管,基层可能心存侥幸;如今‘穿透式追责’覆盖全员,有助于从源头遏制违规行为。”柏文喜补充表示。

倒逼行业合规经营

行业禁入,意味着一段时间乃至终身无法踏入行业,这为行业人士敲响了警钟。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如今9月刚刚过半,保险业已有7人遭到了禁业处罚。在业内人士看来,当监管举起“禁业”的利剑,所有顶风作案、铤而走险、心存侥幸的人员将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事实上,禁业禁令这种问责到人的处罚方式正在成为监管部门完善监管链条的重要手段。6月6日,金融监管总局就《关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受到金融监管总局或者其派出机构行政处罚等,性质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的,依照本规定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记录、共享、公示相关信息,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及信用修复。

柏文喜直言,过去行业粗放扩张,如今监管通过重罚“关键少数”,倒逼险企从“冲保费”转向“稳合规、稳治理”。

谈及未来保险业监管趋势,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来几年,金融监管从严、从紧的基调不会改变。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传统的保险业务违规行为外,监管部门对保险机构在公司治理、资金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的监管将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处罚范围可能会涵盖更多领域和业务环节。

从监管的角度,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完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今年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了《行政处罚办法》,对行政处罚相关事项作出了细化规定,完善行政处罚种类、行政处罚决策、管辖及外部协同等规定。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对监守自盗、内外勾结、搞利益输送的关键人员,从严实施取消任职资格、薪酬追索、行业禁入等措施;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0917/5703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