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垂直频道财经新闻中心银行理财频道 资本“红线”前的威海银行
资本“红线”前的威海银行
距离股东大会召开仅剩十余天,威海银行30亿元资本补充计划将迎来重要审议。这场采用“内资股+H股”并行模式、募资全额注入核心一级资本的定增,不仅承载着威海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的迫切需求,更被视作该行新领导班子战略突围的重要落子。
从资本数据来看,威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近年持续承压,2025年中期已降至8.33%,较非系统重要性银行7.5%的监管“红线”高出不足1个百分点,在A、H股上市的银行中亦处于尾部水平。
对威海银行而言,若定增能顺利通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业务经营赢得发展空间。但短期“补血”并非长久之计,市场期待威海银行证明,新补充的资本不仅是“安全垫”,更是业务转型的“助推器”。
定增将迎来关键投票
距离9月29日仅剩十余天,威海银行30亿元定增方案将迎来股东大会审议,股东们的决策将直接决定此次资本补充计划能否顺利推进。
回溯这场定增的起点,7月31日晚间,威海银行一纸公告,揭开了定增方案的面纱。根据公告,此次定增采用“内资股+H股”并行发行的模式,其中内资股拟发行不超过7.58亿股,募集资金上限24.94亿元;H股拟发行不超过1.54亿股,对应募资上限5.06亿元,两者合计募资总额控制在30亿元以内。
发行价格方面,威海银行明确,内资股发行价格为3.29元/股,H股发行价格为3.29元/股等值港元,这一价格是该行“充分考虑股东利益、投资者接受能力和发行风险”前提下做出的决定。
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发行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倒挂,7月31日收盘时,威海银行H股报2.92港元/股,按彼时股价及汇率测算,内资股定增价格较二级市场溢价超22%。
溢价定增的买单人包括哪些机构?根据认购名单,威海银行控股股东及主要股东山东高速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山东高速将参与内资股认购。据悉,山东高速集团直接持有威海银行35.56%股权,并通过山东高速间接持有威海银行11.6%股权,合计控制威海银行47.16%股权,为威海银行控股股东。
9月1日,威海银行与山东高速集团及山东高速订立有条件的内资股认购协议,两位股东分别同意认购该行不超3.24亿股内资股及不超1.06亿股内资股,认购价为每股内资股人民币3.29元,与发行价格相同。由此计算,两者合计认购金额达到14亿元,占本次定增总额的46.7%。
在7月31日同日,山东高速在公告中提及,此次投资完成后,该公司持有威海银行股权比例保持在11.6%不变。这意味着,控股股东通过参与认购,避免了因定增导致的股权稀释,也提升了方案通过的可能性。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本次威海银行定增募资约30亿元,若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将对资本充足率产生显著提振作用。
资本“红线”边缘徘徊
对定增融资的目的,威海银行表示,在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注入核心一级资本。这一决策背后,是该行应对资本消耗压力、为业务持续发展储备空间的必然选择。
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商业银行现辖济南、天津、青岛等近130家分支机构,在山东省地方法人银行中率先实现网点机构“全省全覆盖”。2016年,威海银行在山东省金融机构中首家发起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2020年10月12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达到4838.43亿元。
威海银行扩张的背后,也暗藏着资本消耗的隐忧。翻阅威海银行近十年的资本数据,下行曲线清晰浮现:2014年和2015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尚在10%以上;2017年跌至8.29%;虽在2018年短暂回升至10.39%,但此后再度进入下行通道;2023年为8.77%;尽管2024年迎来小幅回弹,但据威海银行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数据,这一指标已降至8.33%。
在中期报告中,威海银行提到,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金融监管总局规定,该行需满足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的要求。这意味着,威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目前距离“红线”仅剩不到1个百分点的缓冲空间,补充资本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若将视野拉宽至整个银行业,威海银行的处境也尤为尴尬。据Wind数据,在已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情况的A股、H股上市银行中,威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位居倒数第二,仅高于泸州银行的8.01%。
而资本消耗的根源,正是近年来持续的资产扩张,2021年,威海银行资产总额站上3000亿元台阶,此后几年一直保持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4838.43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423.79亿元,增长9.6%;存款总额较2024年末增加373.7亿元,增长12.73%;贷款总额较2024年末增加189.51亿元,增长9.01%。尽管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0.56亿元,同比增长10.98%,归母净利润11.28亿元,同比增长4.94%,但利润留存速度仍难抵资产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指出,由于银行业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经济下行或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银行不仅面临业务增长的瓶颈,其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也普遍承压。这两个因素叠加,导致银行通过利润留存实现的内源性资本积累速度放缓;与此同时,资产质量恶化的速度若超过资本积累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资本的消耗。因此,资本补充压力加剧既有宏观经济层面的系统性因素,也有行业自身的结构性问题。
“利润留存是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主要来源,当资产增速持续高于利润增速时,资本充足率必然被持续稀释。尤其在区域经济承压背景下,银行倾向于通过扩大信贷投放来稳定业绩,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消耗。”柏文喜进一步指出,若定增顺利完成,威海银行的资本指标将脱离“红线”附近区域,但为稳健经营,还需具备一定的资本留存缓冲,以确保稳健经营的安全阈值。
构建“轻资本”业务模式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监管资本要求趋严的多重压力下,地方性银行如何突破地域桎梏、重塑增长引擎,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威海银行的一纸定增计划,不仅是一次资本“补血”,更被视为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最具战略意义的落子。
2024年9月,威海银行迎来人事更迭,孟东晓接任董事长,张文斌出任行长。在加入威海银行之前,孟东晓曾在民生银行系统工作,此番接任董事长也被视为威海银行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的关键信号;张文斌则是一位典型的“本土成长型”金融干将,在升任行长前,他曾历任威海银行支行业务部经理、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副行长等职位。
同年12月,二人任职资格正式获批,新领导班子全面履职,2025年2月,威海银行将公司名称由“威海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威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去地域化、品牌升级的野心已悄然启动。
此次定增恰逢新帅掌舵不足一年之际,也被业内解读为一场战略突围的前奏,不过,对于威海银行而言,资本补充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始于定增完成之后。
柏文喜建议,要实现资本的可持续平衡,必须从“外源补充”转向“内源优化”,通过构建“轻资本”业务模式,系统性降低资本消耗强度。在资产端,优化风险加权结构,对公条线压缩高风险权重的项目贷款,转向银票承兑、保函及供应链金融等低资本占用业务,零售条线提升住房按揭、消费贷等风险权重资产占比;同时优化投资结构,压降信用债持仓,增配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
收入端“轻资本化”层面,柏文喜强调,应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增强收入的资本友好性,负债端通过政务合作、社保卡、代发工资等渠道拓展低成本活期存款,强化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实施资本工具组合管理,构建“内生+外源”补充梯队,每三年滚动发行永续债或二级资本债,补充其他一级及二级资本,形成可持续、常态化的资本补充机制,避免临时性融资压力,最终实现资本节约、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地方性银行而言,亟须摆脱同质化竞争的路径依赖,转向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应依托本地资源禀赋,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结合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风控能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的良性竞争与高质量发展。”王剑辉如是说道。
针对未来如何平衡业务扩张与资本消耗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威海银行,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责任编辑:财经新闻中心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0918/5704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