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推荐 超24亿人次!双节假期迎来“流动的中国”

超24亿人次!双节假期迎来“流动的中国”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大众旅游出行热情高涨。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10月1日至8日(中秋国庆假期),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同比增长6.2%。“总体看,今年‘十一’假期公众出行意愿较强。”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出行规模看,今年“十一”旅游流、探亲流高位叠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超24亿人次,日均超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机构认为,节假日行情或对旅游酒店板块形成催化。近年来,相关政策对服务型消费的支持态度明确,着力培育“旅游+”等消费新增长点,产业链上的酒店、景区等有望直接受益。

北京商报

出行意愿较强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10月1日至8日(中秋国庆假期),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同比增长6.2%。

分方式来看,累计铁路客运量预计1.53亿人次,日均1924万人次,同比增长2.6%;累计水路客运量预计1167万人次,日均146万人次,同比增长4.2%;累计民航客运量预计1917万人次,日均240万人次,同比增长3.4%。

累计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22.47亿人次,日均超2.8亿人次,同比增长6.5%。

“总体看,今年‘十一’假期公众出行意愿较强,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特征。”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从出行规模看,今年“十一”旅游流、探亲流高位叠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超24亿人次,日均超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从出行方式看,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客运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各方式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从出行分布看,假期首日迎来出行最高峰,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36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从出行目的地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以及西安、长沙、武汉等都市圈客流集中。

此外,在“双节”假期前期,国内多个旅游景点门票早早售罄。例如,九寨沟景区早在9月30日9时,其10月1日至6日门票就已被预订4.1万张,均达到最大承载量;熊猫谷景区也在10月1日当天就已售完10月2日至4日的全天门票。

日均出入境将破200万人次

“双节”假期跨境游升温,国门内外“人气”十足。受免签政策、离境退税、支付便利等利好影响,中外旅客跨境游需求旺盛,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预测,国庆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将突破200万人次。

持续攀升的热度中,中外游客“双向奔赴”,既有中国游客“走出去”的需求释放,也有外国游客“走进来”的热情期盼。

同时,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粤港澳大湾区多地推出丰富的节庆活动,香港、澳门举办烟花汇演、演唱会等多场大型活动,深圳则推出粤港澳三地中秋美食节等文旅项目,跨境文旅体验、探亲访友、休闲购物等出行需求释放。

根据珠海边检总站预测,国庆、中秋长假当地各口岸出入境总量将达61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5%。旅游、购物与探亲三类客流叠加,形成“多点高峰、持续走高”的态势。

统计显示,截至9月15日,我国已对47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政策覆盖面扩展到55国,极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也让中国游客“走出去”的需求更好得到满足,跨境旅游消费持续走热。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外国人出入境达到5126.8万人次,同比上升27.8%,而且随着航班增开加密、支付方式、离境退税、双语服务等一系列跨境消费便利举措的密集落地,外国游客的“China Travel”已经开始转向深度游。

此外,在假期出行热催化下,文旅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受到一些机构关注。富国基金认为,政策助力、消费回暖、假期刺激之下,旅游产业链正迎来一轮新机遇。

东海基金认为,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背景下,文旅行业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方向,得到政策有力支持。从文旅新业态的培育到离境退税政策的完善,一系列措施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文旅行业正加速融合创新,“旅游+”模式不断涌现,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1008/5717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