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推荐 荣耀归位 李健阶段性答卷过关
荣耀归位 李健阶段性答卷过关
2025年伊始,当李健从赵明手中接过荣耀CEO接力棒时,品牌在市场份额层面正处于悬崖边的节点。9个月后,荣耀回到了熟悉的位置——2025年三季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荣耀以990万台出货量、14.4%的市场份额再次与OPPO并列第五。这是2025年季度统计内荣耀第一次杀回前五。
失而复得的市场地位难能可贵,李健主导产品、渠道调整后终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阶段性答卷——他推动品牌在产品端夯实中低端基本盘,同时推进“阿尔法战略”,分步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还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成立新产业孵化部等一级部门,在生态上推动开放合作,打破系统壁垒,构建智能体平台。但市场仍面临需求下行环境,一个季度的成绩值得暂时的欣喜,但将视角转向后程,李健治下的荣耀仍有诸多待解命题。
稳于存量市场中
2025年三季度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仍未走出下行阴霾,多重压力交织下行业延续调整态势。
该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约6846万台,同比微降0.5%;而Omdia与Counterpoint的统计则呈现更大幅度下滑,分别录得3%和2.7%的同比降幅,背后是“国补”政策收紧、传统销售淡季叠加消费需求趋于理性的多重影响。
头部厂商竞争格局愈发胶着,排名差距持续收窄,多数品牌仍处于出货量同比下滑通道,仅苹果等少数厂商实现逆势增长,市场存量博弈特征愈发凸显。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此前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厂商依赖自然换机维持增长的难度正在变高。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荣耀迎来了阶段性的归位,在2025年季度统计中首次杀回前五阵营,结束了此前的份额下滑态势。
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中端机型的强力支撑——荣耀X70系列凭借超8000毫安时大容量电池、高性价比等核心卖点,在入门级市场表现强势,与400系列共同筑牢了销量基本盘,成为份额回升的关键推手。
但光鲜排名难掩增长隐忧,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荣耀该季度整体销量同比仍下滑,此次份额提升更多是行业下行期“下滑更少”的补位,而非主动增长的结果——下行区间中,谁更稳定、跌幅更少,谁就能站到前排。当然,稳定也是一种能力。
与此同时,品牌寄予厚望的AI转型布局尚未显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已发布“阿尔法战略”,宣布向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并累计投入大额研发资金,但短期内未能有效转化为销量增长动力,四季度发布的旗舰机Magic 8系列主打的“自进化AI原生”概念,仍需时间在市场中验证价值。
凭借中端市场“回血”后,更长线的布局尚待花开。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存量市场竞争的关键是技术差异化与生态绑定,这正是荣耀当前需要补齐的短板。
四季度围城
公司前任CEO赵明近期罕见地出现在公开场合。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官方消息,赵明近期出席了“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领变者论坛”,并在论坛期间谈及产品、技术和市场。
赵明表示,当年他任职时期荣耀的探索,还不能完全称之为“真正的AI手机”,距离理想状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过,“在当时的行业格局下,荣耀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
关于竞争,赵明坦言,在他看来,在企业的长期竞争中,产品是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好的产品赢得市场,市场的反馈反过来支持技术迭代,循环不断加速,企业才能滚动发展、越走越快。反之,如果因为忽视客户体验或“杀熟”,让负面事件叠加,就会陷入负循环,发展效率会被大幅拖慢。
因此,最终的胜负手仍然要落在产品本身,但市场与商业运作是推动产品走向成功、形成正循环的必要条件。中端市场收复失地,对李健而言只是一场短暂的中场喘息,真正的压力随着2025年四季度的到来全面凸显。
经济学家余丰慧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四季度作为智能手机行业传统的旗舰决战期,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存量博弈阶段。
头部厂商纷纷集中释放旗舰产品势能,vivo、OPPO、小米、华为等品牌均将核心资源投向高端市场,密集推出新一代旗舰机型,试图抢占有限的用户需求。
“全员冲高(高端市场)”的格局让本就拥挤的赛道竞争烈度再升级,品牌间的份额争夺不再是简单的排名波动,而是直接关乎用户基础稳固与长期市场地位的关键博弈,容错空间被压缩至最低。
存储成本困局
比市场竞争更棘手的,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成本压力与不确定性。
2025年以来,存储等核心组件价格持续波动,叠加供应链环节的成本上行,已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厂商的共同难题,倒逼品牌在定价策略与利润空间之间寻找平衡。
此前发布的vivo、OPPO和小米新品,均因存储成本上涨而上调起售价,涨幅普遍在200—500元不等,不同存储版本的价差也显著拉大,由此在用户与行业间引发关于价格合理性、配置诚意的广泛争议。小米总裁卢伟冰甚至公开回应称,存储成本上涨远高于预期,已真实传导至新品定价,印证了行业面临的成本困境。
对荣耀而言,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前述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补充称,荣耀此次归位主要依赖中端市场走量站稳脚跟,但高端赛道所需的品牌力、溢价能力,与中端市场靠性价比突围的竞争逻辑截然不同。既要在旗舰机型竞争中维持足够的产品竞争力以冲刺高端,又要应对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以稳固中端基本盘,一旦在定价策略或资源投入上出现偏差,就可能被竞品抢占先机。显然,Q3的成绩终究只是阶段性缓冲,并非真正的增长拐点。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荣耀方面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能得到回复。
而李健团队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在头部厂商团战中守住已夺回的市场份额、如何在成本高压下实现高端市场的有效突破,以及从“下滑更少”到“主动增长”路径切换。他身上的担子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可能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变得愈发沉重。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
责任编辑:王巍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1110/57534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