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垂直频道要闻中心政经频道 【西街观察】非诚勿扰,“双11”也不例外
【西街观察】非诚勿扰,“双11”也不例外
步入第十七个年头的“双11”,正在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新元素新玩法不断加码,另一边又面临着老问题老毛病的考问。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杜绝“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违法行为依然在列,消费者关于大促前后价格“倒挂”的投诉更是层出不穷……
相比购物盛宴的降温,“双11没便宜”的话题热搜格外显眼。
据媒体报道,某电商平台“双11”尾款通道开启仅1天后,限时补贴停止,参加达人直播间活动的不少网友发现,尚未付尾款的商品秒贵几十元至数百元,此举导致达人直播间出现退货潮。
类似情况并非个案。在各大社交平台,网友纷纷晒出订单,不少商品“比平时还贵”的吐槽声一片,直指电商平台搞小动作,消费者没有享受到实惠反而遭遇背刺。
“二选一”“大数据杀熟”频繁上演。平台利用大数据,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给出因人而异的算法手段,在购物的过程中更为隐蔽。
优惠套路不断升级的背后,商家也在利用信息差围猎消费者。制造信息差的方法很多,时间周期越长、优惠规则越复杂、价格标注越模糊,给消费者带来的比价难度就越大。
电商存量厮杀的底色下,即将步入成人礼的购物狂欢节,在供需两端有了体感明显的温差。电商战火从未降温,而消费者的情绪却愈发理性,甚至带有疑惑和不满。
满减叠券、定金锁价、限时秒杀,套路满满的购物体验连带着增长瓶颈奔涌而来,迫使所有人重新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双11”。
尽管“双11”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大促狂欢和增长的销售额,但其购物体验最核心的部分,依然应该是以性价比为核心的购物体验。
这也是“双11”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密钥。直给的低价激发机不可失的需求,如今却经常陷入弯弯绕绕的套路,令消费者苦不堪言。
在大众购物更加谨慎的今天,电商造节逐渐常态化、日常化。两种趋势之下,平台必须直面对消费者和商家的两个考题。
如何避免越来越长的购物节,而消费者的获得感越来越少。同时,让走向成熟的购物节,不仅造福大众,也能成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利器。
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指向,其实是大促期间被放大的原始性价比。
“双11”,年年都有新趋势固然值得欣喜,但年年都在的老问题一样不容回避,商品质量、定价标准、售后服务依然是网购的“铁三角”,更是大促的基本盘。
所谓非诚勿扰,对“双11”也不例外。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责任编辑:要闻新闻中心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1111/57558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