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推荐 五年期存款产品退潮 迟来的银行负债端“自救”

五年期存款产品退潮 迟来的银行负债端“自救”

近期,多家银行对长期存款产品的调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一边,部分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直接取消或停售五年期定期存款;另一边,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停售五年期大额存单,形成同步收紧的行业态势。

与此同时,一些村镇银行还同步下调了多个期限的定期存款产品利率,幅度最高达10个基点。

这轮覆盖各类银行的密集调整,既是净息差压力持续传导至负债端的直接体现,也是银行体系对利率传导梗阻的主动“纠偏”,反映出在政策引导与经营压力双重作用下,银行业正加速优化存款结构、压降负债成本。

净息差,既是银行盈利的压舱石,也是其经营安全的命门,目前这一指标已降至1.42%的历史低位,反映出银行业正面临严峻的盈利压力。

银行需要积极响应号召,让利实体经济,贷款端利率持续下行,但又面临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负债成本刚性难降。这“一降一稳”的剪刀差,不断挤压银行的盈利空间,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

在此背景下,五年期定存作为负债端的“高成本”选项,自然成为优化调整的首要目标。停发或降低其利率,能直接为银行“减负”,是应对净息差收窄最立竿见影的“自救”措施。

从监管视角看,人民银行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其初衷并非让某类存款产品消失,而是旨在打通利率传导的堵点。

过去,贷款与存款利率下降不同步所形成的“内卷式竞争”,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通过推动高成本长期存款有序退场,有助于银行构建更加合理、与自身经营更匹配的负债体系,使存款利率更灵敏地响应LPR变动,从而畅通“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实体融资成本”的传导链条。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政策传导效率,也为未来进一步降准降息预留出必要的政策空间,确保宏观调控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直达实体经济。

对储户而言,五年期定存的退潮不应简单理解为“储蓄缩水”,而应视作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优化财富配置的一个信号。在货币环境整体趋向宽松的背景下,“一存多年”的传统储蓄思维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重回32万亿元,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6万亿元,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也首次站上32万亿元。这些趋势正为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资产配置选择,推动储蓄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更高效的价值增长。

五年期定存的退潮,本质上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次“价”与“量”、风险与效率的再平衡。当银行负债结构趋于灵活稳健,当储户的财富管理观念转向理性多元,利率传导的梗阻便能逐步疏通。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1119/5763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