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垂直频道财经新闻中心保险频道 扫码即获推广权,无资质也赚钱!保险合规刀刃上跳舞的白鸽宝

扫码即获推广权,无资质也赚钱!保险合规刀刃上跳舞的白鸽宝

刷视频能领白酒、转发文案可得佣金、邀请好友注册能拿奖励……互联网创新营销的形式愈发多样,如今这股风潮再次吹到了保险业。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通过保险推广赚“零花钱”的模式正在社交网络中悄然蔓延。

手机上点几下,分享二维码给朋友,一旦有人投保,就能获得推广费。无需专业背景,不用资格证书,甚至不必了解产品条款,只要拥有社交账号,就能成为保险推广链条上的一环。不过,这种“零门槛”的推广模式,显然缺乏专业支撑和规范约束的营销,真的能保障消费者权益,又能走得长远吗?

零门槛推广

“不用考证,不用培训,只要有微信就能做,分享出去有人投保就赚钱,到账快还不耽误本职工作。”张晓敏(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时,语气中满是对这份“副业”的认可。

作为一名普通上班族,她接触到这个推广渠道纯属偶然,三个月前,朋友发来一个二维码,告知“简单分享就能赚推广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成为了保险推广大军中的一员。

带着对“低门槛赚快钱”模式的警觉,记者按照张晓敏的指引,点开了她发来的二维码。页面跳转后,一个名为“可保快推”的小程序映入眼帘,没有复杂的注册流程,简单填写手机号、验证码后,记者便获得了专属推广码——这不仅是邀请他人加入该小程序的“入门凭证”,更是打通保险推广变现的“钥匙”。

图片来源:可保快推小程序
图说:记者获得的推广二维码

图片来源:可保快推小程序
图说:记者获得的保险商城二维码

进入“可保快推”后,记者在小程序内又获得了“保险商城推广码”的二维码。扫描后,页面跳转至一家保险商城,底部显示“白鸽宝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鸽宝”),保险商城中,健康险、意外险、家财险等数十款产品整齐排列,界面设计与常规保险销售平台并无二致。但区别于普通商城仅有投保的功能,该平台每款产品下方都设有“分享”按钮,点击即可生成带有个人标识的专属推广二维码,分享给他人投保后,推广者就能获得相应比例的推广费。

图片来源:白鸽宝保险商城
图说:白鸽宝保险商城产品推广及投保页面

图片来源:白鸽宝保险商城
图说:某款产品推广二维码

推广机制的简易程度令人惊讶。为了验证这一模式的真实性,北京商报记者邀请无任何保险从业经验的王璐(化名)进行实测。按照记者所述,很快,王璐进入白鸽宝保险商城,向记者发来了一款保险产品的二维码;记者购买了该款45元的意外险产品后,她的“可保快推”账户立即显示获得了8.73元推广收入。平台规定,完成实名认证后,满50元即可提现。

整个过程中,王璐既不需要了解保险产品细节,也无需接受任何专业培训。这种“点击—分享—获利”的模式,几乎将保险销售的门槛降到了零。

合规性考问

推广拉新获得平台给予的奖励,这样的互联网打法在保险业并非首次尝试。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前后,有一款名为“保险师”的App便推出了类似的业务模式,“保险师”通过注册用户推广保险产品,保险推广流程完成后,其开发者杭州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公司,向相应的用户支付约定的“推广费”。

然而这类缺乏规范的业务模式,终究未能逃过监管的审视。最终,通过“保险师”App推广保险产品的微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罚款,相关责任人被撤职。

实际上,从保险师App到白鸽宝通过微信小程序推广保险,这种看似“用户赚钱、平台获客、保险公司增收”的三方共赢模式,实则面临着法律合规性质疑。

我国保险行业作为强监管的金融领域,早已确立了“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基本监管原则,任何保险相关业务的开展都必须在合规框架内进行,而白鸽宝的“零门槛推广”模式,显然并不符合传统保险展业逻辑。《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提到,除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外,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保险销售行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为其所属的保险销售人员办理执业登记。

在传统的保险展业叙事里,只有进行了执业登记的保险销售人员才能展业。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表示,从技术层面看,白鸽宝的业务模式利用互联网降低了保险销售的门槛,小程序简化了推广流程,使任何人能通过社交链快速获客。但是,保险销售需执业资格,而该模式允许无证人员参与,涉嫌违反监管对从业人员资质的要求。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同样认为,从商业模式来看,这类“裂变式营销”并非新鲜事,近几年一些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社交新零售体系中都有类似尝试。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社交传播降低获客成本,用“分享—返佣”激励更多用户参与推广,从而实现流量扩散。这对于保险经代渠道来说,确实拓宽了触达用户的路径,也符合线上化趋势。但根据现行的有关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为其个人保险代理人、保险代理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执业登记”。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合规边界风险。

如果切换至互联网保险的视角,这样的业务模式是否合规?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互联网保险监管“标杆文件”《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尚未落地前,原北京银保监局曾发布《北京银保监局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其中提到了这种宣传推广特定保险产品或发送特定产品链接,获取佣金或推广费的业务模式,要求保险机构不得通过平台变相委托未取得本机构执业证书的人员销售保险产品,不得通过平台向未取得本机构执业证书的人员支付或变相支付保险销售佣金。

不过,此后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办法》并未明确提及这类业务模式是否可行,但《办法》明确要求,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依法设立的保险机构开展,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不得超出该机构许可证(备案表)上载明的业务范围。

一位互联网财险专家告诉记者,《办法》虽然没有要求“保险推广”活动本身需要持牌,但此模式的关键在于界定是“推广”还是“销售”。白鸽宝的模式是打了一个“擦边球”,保险商城页面看似是推广,但通过引导跳转,有明确的投保付款页面。同时,推广人的收益与最终的销售成果直接挂钩,这不再是单纯的广告曝光计费,而是典型的销售佣金模式。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致函白鸽宝采访,该公司表示:“在静默期内,公司无法对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直接回复或评论。”

白鸽宝同时提到:“我们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经纪人监管规定》等各类法规及规则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可能不时出台的任何新规章制度。我们的数字化保险服务涉及分销定制保险产品,并受到保险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些年白鸽宝频频因虚列费用等违规问题被监管处罚。具体来说,2024年2月,白鸽宝贵州省分公司因虚列费用被罚款35万元;2023年12月,白鸽宝吉林省分公司因虚假列支费用、未按规定使用银行账户等,被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三个月;2023年5月,白鸽宝重庆分公司因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公司牟取不正当利益等,被罚款32万元。

白鸽宝对此表示:“针对上述行政处罚所涉及的问题,我们已进行专项培训,以防止日后发生相关问题。我们已组织开展风险排查,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记录,并聘请专业的内控顾问对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进行评估和改善。”

速成模式下的隐忧

保险经纪行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专业经纪人的专业服务能力。一名合格的保险经纪人需要经过系统培训,掌握保险产品知识、风险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够根据客户的年龄、收入、家庭结构、风险偏好等因素,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保险方案。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价值也体现在专业咨询、方案设计、理赔协助等环节。

而白鸽宝这种零门槛推广模式的蔓延,不仅踩在合规“红线”上,对于保险消费者和推广人来说,都存在一定隐患。李超表示,监管已明确“未取得资质不得变相开展保险业务”。推广人缺乏专业知识,可能误解条款或夸大收益,导致消费者买到不匹配的产品。当推广人消耗完亲友资源后,获客成本骤增,收入断流。

这样的“速成速推”模式还可能加剧行业长期存在的销售误导问题。杨泽云表示,此前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暴露出不少销售误导问题,如果没有任何门槛,仅凭分享邀请即可推广销售保险产品,容易引发销售误导等问题。再加上本身的推广费,更容易出现为了推广费而误导销售,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模式可能加剧市场逆向淘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在李超看来,无资质推广人以高佣金为唯一目标,倾向于推销佣金高而非最适合的产品。而专业经纪人需投入时间评估客户需求,成本更高,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误导销售和理赔纠纷会削弱消费者对保险的信任,也会损害行业信誉。若低质量营销成为主流,保险公司将减少对产品研发和服务优化的投入,转向短平快的渠道合作,形成“重营销、轻保障”的恶性循环。

杨泽云进一步分析,正规保险经纪人、代理人,需要培训、合规,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而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保险从业门槛,如果因为销售误导、“推广费”激励而分食了正规经代人员的客户和业务,极有可能导致专业经代队伍流失。其次,这种非专业人员可能为“赚快钱”,在销售过程中,容易夸大保障、隐瞒免责,从而导致退保、投诉上升,最终由保险公司和合规代理人背锅,也影响了整个保险行业的声誉。

母公司欲赴港上市

公开信息显示,白鸽宝背后的母公司,正是冲击资本市场的白鸽在线(厦门)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鸽在线”)。年内,白鸽在线已经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

作为一家保险科技公司,白鸽在线诞生于互联网+创业浪潮,主要从事为场景合作伙伴及保险公司提供科技赋能的保险中介服务,即利用场景险作为工具,通过提供保险交易服务、精准营销及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TPA(第三方服务机构)服务获得收入。从业务模式来看,白鸽在线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交易服务、精准营销及数字化解决方案、TPA服务。

与传统保险中介的单纯销售产品不同,白鸽在线的核心定位是为基于场景的合作伙伴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白鸽在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保险交易服务,部分年份该业务的营收占比能达到90%。

尽管顶着“保险科技”的定位,白鸽在线的投入结构却呈现出明显倾斜。白鸽在线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5个月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405.7万元、1566.2万元、3243.1万元及1868.4万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3.5%、2.4%、3.5%及4.0%,占比均不足5%。不过,同时期,白鸽在线给渠道合作伙伴及个人保险经纪人的转介费、佣金及服务费分别为2.79亿元、4.86亿元、7.43亿元及3.01亿元,分别占相应年度保险交易服务收入的89.5%、90.6%、90.0%及87.9%。

较高的佣金支出,让白鸽在线的保险科技公司定位被市场认为“名不副实”。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直言,从行业逻辑来看,白鸽在线“重渠道、轻研发”的结构与其科技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相悖。作为一家以“保险科技”为核心定位的公司,科技属性应是其区别于传统保险中介的关键所在,理论上应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上。然而,其研发投入占比不高,更接近传统保险中介依靠渠道销售产品获取佣金的模式,与科技公司依靠技术创造价值、引领行业变革的定位存在偏差。

白鸽在线解释称:“在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我们对研发进行了战略性投入,以更好地了解多场景及不断演变的风险格局特征及风险组合,并积极探索新的风险场景,以加强我们的客户基础及推动未来增长。我们一直专注于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并积极推出新的定制化数字化保险服务,以巩固我们的客户基础,而非追求短期获利。我们的目标是持续迭代和升级我们的SaaS应用系统和MaaS,以增强我们的数字化能力,并将其定位为独立的服务产品。此外,我们正积极降低可变成本(主要是支付给渠道合作伙伴的转介费),透过我们与渠道伙伴的合作日趋成熟时与渠道伙伴商讨较佳商业条款及通过发展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运营模式,发挥长尾增值服务的优势,如保单说明、理赔服务、续保服务和会员计划等。”

此外,白鸽在线的盈利也同样面临压力,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营收从4.05亿元增长至9.14亿元;但同期持续亏损,净利润分别达到-2507.5万元、-1718万元和-2771.2万元。2025年前五个月,白鸽在线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867.9万元。对于持续亏损的原因,白鸽在线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仍处于从研发阶段过渡至商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和市场投资。

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

文章来源:http://www.bbtnews.com.cn/2025/1123/576593.shtml